精神疾病会遗传吗?要终身服药吗?常见的10大误区,快走出来
在国外,对于精神疾病的看法就如同糖尿病及高血压般,只是一种可治疗的普遍疾病,态度是开放而开明的,因此,让人们认识精神疾病的真相,对精神疾病的10大误区是重要的!
误区1:精神疾病就是神经病?
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疯疯癫癫、行为古怪、 生人勿近的危险人物会说「神经病」,再加上电影或电视的推波助澜,反而让神经病这三个字被污名化了。实际上医学上的神经病是指,例如:脑外伤、脑梗塞等脑部神经系统的病变,这些病变可能会让患者瘫痪、麻木、意识不清或肢体疼痛,严重时甚至死亡。
而精神疾病是指心理状况出现障碍,使患者在认知事物、情绪控制及自主意志上出现紊乱,所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,例如:人格障碍、神经衰弱、强迫症、恐怖症、焦虑症、情绪障碍、创伤后精神障碍、癔症、性心理障碍,甚至单纯性失眠症、儿童行为障碍、儿童多动症等,
而精神病是指已经最严重的精神疾病,例如:精神分裂症、偏执型精神病。很多人可能有都有一些多疑或怪异行为的精神障碍,但不是有最严重的精神病。
误区2: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都是一样的?
当我们说一个人患了精神疾病,其实是一个很概括的说法,因为不同种类的精神疾病,严重程度及主要症状也都有所不同,一般常见的种类有,例如:焦虑症、恐惧症、情绪障碍、单纯性失眠症或是较重度的精神分裂症、躁狂抑郁症。
误区3:精神疾病不可预防?
精神疾病发病前,其实会有一些病症出现,例如:情绪抑郁、幻觉、妄想、思维逻辑障碍;但像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、对工作、生活懒散不关心等就需要长时间观察才能发现,家属或病患本身,若能发现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,赶紧处理,其实可以避免精神疾病病发或减轻发作的状况。
误区4:精神疾病是受到精神刺激所以发作的?
某部分的精神病患者的发作是因为精神刺激所致,但精神刺激只是外部因子,还要考虑患者本身的内部因子。
例如:患者对某种疾病特别敏感、遗传、大脑神经递质的分布,个性因素等,要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的合成作用,再加上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发作,例如:压力大或头痛。
误区5:精神病情轻重以吵闹程度衡量
病情轻重要以医生的评估为准,很多家属以为精神疾病患者不吵不闹就是轻微或好转反应,就可以减少用药或不用药,但却不知道生活懒散、行为退缩、孤僻、与现实社会隔绝等阴性症状,是精神衰退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常见症状;
而抑郁狂躁患者在轻躁狂状态会表现得精力充沛,有时还富有创造力,看起来很正常。家属在不知情的状况下,常常延误了病人就诊的时机,造成后续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。
误区6:精神疾病者都有攻击行为?
很多人看见精神疾病患者就像看到野兽般躲开或恐惧,基本上只有「被害妄想症」患者在怀疑别人想要加害自己时,为了保护自己才会作出攻击的行为,而多数的精神疾病患者,在社交上都是呈现害怕和退缩的状况。因此,呼吁人们能多同理并尊重大部分的精神疾病患者。
误区7:患精神疾病是因为病人抗压性差、太固执和放不下?
其实精神疾病通常已经不是个性的问题,而是生理性的障碍了。
例如:医学证明抑郁症是大脑缺少血清素(Serotonin)的分泌,使他们容易将讯息解读为悲观的结论,很多高知识分子反而多为抑郁症病患。此时,他们明白要乐观,也想以自己的逻辑找出令自己开心的方法,但无效才会想到要自杀。旁人若说:「自杀前想想你最爱的人和爱你的人」这种话是无效的,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提升体内血清素的浓度,需要去医院就医治疗。
误区8:精神疾病会遗传?
有些精神疾病的确会遗传,例如: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的遗传比例,约10%~20%的机率会遗传给后代子孙,若家属或本人怀疑有问题时,需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,让专业医生进行评估,破除疑虑或即早治疗;而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则是不会遗传的精神疾病。
因为不是所有精神疾病都会遗传,所以无需恐慌。此外,也很有多精神疾病患者,父母的遗传基因都很健康,但还是因为生理或心理的问题而发病,因此,请尊重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子女,不要轻易将他们贴上标签!
误区9:精神疾病只需心理治疗?
很多精神疾病的病发,不只受到心理因素影响,还和生理上大脑的神经传导物质的影响,例如:精神分裂症,抑郁症、强迫症、焦虑症严重发作的时候,在治疗上必须先用药物控制后,再进行心理咨询。很多人就医时,只希望单纯借助心理治疗来解决精神疾病,而拒绝服药,反而会使病情延误治疗。
误区10:若患上精神疾病,就一生会被精神疾病所困扰?
只有少数严重的精神疾病才需要终生治疗,而8成的精神疾病者,只要能够找到专业的医生诊治,透过服药及心理治疗和定期回诊来控制病情,并且遵照医生指示防止再度复发,就可以回复正常的生活,与常人无异。